AI赋能:引领中国工业4.0革命

吸引读者段落:

想象一下,一个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,能够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独立完成各种精细操作,从精准焊接到复杂组装,甚至能够预测设备故障并及时维护,大幅提升生产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,这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,而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现实变革。 而这一切,都离不开“具身智能”这把开启工业4.0大门的金钥匙。 天娱数科CEO贺晗委员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,深入剖析了中国AI产业,特别是具身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,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。他提出的独到见解,不仅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,也为广大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策略,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AI技术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可能性。 本文将深入解读贺晗委员的观点,结合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,为您呈现一份关于AI赋能中国工业的深度报告,带您一起探索AI技术如何重塑中国制造,开启一个充满智能和效率的未来。 我们将深入探究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、技术瓶颈以及政策建议,为您提供一个全面、深入的了解。准备好了吗?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关于人工智能的精彩旅程!

人工智能:从“多”到“强”的战略跃迁

贺晗委员在接受采访时,敏锐地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从“多”到“强”的战略性转变。过去,我们注重“堆参数堆数据”,追求大模型数量的扩张,如同“沙里淘金”,效率低下,且模型纯度不足。而未来,我们需要转向“点石成金”的策略,通过知识蒸馏等先进技术,提炼高纯度的知识本质,从而构建更小、更快、更强的大模型。这需要在底层算法和架构上进行创新突破,这也是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。

他进一步强调了构建人工智能生态的重要性。过去,各家企业各自为政,如同“散兵游勇”,重复研发,资源浪费严重。未来,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,类似于一个“交响乐团”,通过开源社区、行业标准的建立,实现模块化开发,降低技术门槛,加速迭代升级。 这就好比玩乐高积木,不同的模块可以自由组合,快速搭建出各种功能的模型。

最后,贺晗委员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实践。他认为,人工智能不能仅仅停留在“流量APP”的阶段,而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“水电煤”,看不见,但不可或缺。 我们需要针对垂直领域的数据,锻造专用模型,例如医疗AI、法律AI、政务AI等等,才能创造出长期的价值。只有将AI技术深入应用到各行各业,才能真正释放其巨大的潜力。

AI+工业:具身智能引领产业变革

贺晗委员认为,AI+工业,特别是具身智能技术,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。目前,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内容创作、客服等桌面应用,而工业领域的应用相对滞后。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场景通常是三维空间,而现有的大部分大模型是基于二维的语言、图像和视频数据,存在着空间计算的鸿沟。

具身智能的突破,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。 具身智能能够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三维物理环境,赋予AI更全面的感知、理解、交互和决策能力。它能够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,重新定义人、机器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,让虚拟世界更真实,让真实世界更智能。

VLA等3D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出现,以及其与机器人本体的融合,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的一次质的飞跃,使其从“机械躯壳”进化为“数字生命”。 这使得具身智能的应用门槛大幅降低,应用场景也快速增加。这将是工业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,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制造时代。

具身智能产业:痛点与建议

尽管具身智能前景广阔,但贺晗委员也指出了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共性问题:

  1. 缺乏通用开发平台: 包括算法开发平台和3D数据平台的缺失,导致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,影响效率和成本。
  2. 缺乏通用标准和认证: 硬件接口、通信协议、数据格式等缺乏统一规范,不同厂商的产品互不兼容,制约规模化应用。
  3. 缺乏通用场景测试平台: 缺少类似“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”的公共服务平台,导致技术验证成本高,应用场景单一。
  4. 缺乏通用人才培养平台: 复合型人才匮乏,懂机械、自动化和AI大模型的通才非常稀缺。

针对这些痛点,贺晗委员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:

  1. 建立国家级具身智能发展规划: 推动大脑、小脑与机械本体协同发展。
  2. 鼓励通用平台建设: 避免重复“造轮子”,鼓励开发从硬件到软件的通用开发套件,降低研发门槛。
  3. 加快标准建设: 创建生态认证体系,统一硬件接口、通信协议、数据格式等标准,降低异构系统整合成本。
  4. 开放场景生态: 在柔性生产、医疗康养等领域开放应用场景,建设跨行业测试平台,降低技术验证成本。
  5.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: 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或方向,培养通才。

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:拥抱AI浪潮

贺晗委员强调了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目前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“冷暖交织”的局面,存在行业、区域和企业规模三个层面的差异。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民营企业重构竞争力的“基因改造工程”。 通过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,可以实现降本增效;通过数字平台,可以实现提质扩量,增强企业竞争力。

为了加快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,贺晗委员建议:

  1. 打造普惠型数字新基建: 建设公共数据平台、产业数据平台、普惠算力调度平台,降低上云用数成本。
  2. 强化金融支持: 鼓励银行对民企数字化转型项目提供专项低息贷款,提高数据资产融资效率。
  3. 建设数字化人才“蓄水池”: 加大对高校和职业院校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。
  4. 建设数字技术开源社区: 鼓励龙头企业开放技术接口,形成“大厂供底座、小企搞应用”的共生生态。

关键词:具身智能

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,它将人工智能与物理机器人结合起来,使人工智能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感知、行动和交互。不同于传统的基于软件的人工智能,具身智能具有物理实体,能够直接与环境互动,并根据环境反馈进行调整。这使得具身智能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,并在工业、医疗、服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。 具身智能的关键技术包括:高级感知、规划与控制、人机交互以及机器学习等。 它的发展,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,包括机器人技术、人工智能、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以及传感器技术等。 未来,具身智能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世界的应用,并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常见问题解答 (FAQ)

Q1:具身智能与传统人工智能的区别是什么?

A1:传统人工智能主要基于软件和数据,处理的是虚拟世界的信息。而具身智能则拥有物理实体,能够直接与现实世界交互,感知、行动和学习。

Q2:具身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有哪些?

A2:具身智能可以在工业领域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、仓储物流、设备维护、质量检测等方面,大幅提升效率和安全性。

Q3:发展具身智能面临哪些挑战?

A3:挑战包括:高昂的研发成本、缺乏标准化、数据不足、人才短缺等。

Q4:政府在推动具身智能发展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?

A4: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、提供资金支持、建设公共平台、培养人才等方式推动具身智能发展。

Q5:民营企业如何参与具身智能产业发展?

A5:民营企业可以专注于特定应用场景的开发,或者参与通用平台的建设,也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技术研发。

Q6:具身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?

A6:未来具身智能将朝着更智能、更灵活、更自主的方向发展,应用场景也将更加广泛。

结论

贺晗委员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AI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。 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将引领工业领域的颠覆性变革,但同时需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诸多痛点, 这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。 只有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,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,才能真正释放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,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 未来,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,而我们正站在这个变革的浪潮之巅。